你是否覺得身體的不便常讓你心中時常盤旋焦慮,無法完全投入生活?
同時疾病症狀不穩定,時好時壞,增加生活不可預測性。長期服藥控制症狀,但副作用卻又造成新的不便。久而久之無法配合生活或工作節奏的身體,影響了你自信與成就感?
目前醫學上,很多疾病仍被認為「無法根治,只能控制症狀」,如慢性免疫性疾病、神經退化性疾病、慢性病毒感染、部分心血管與代謝疾病、遺傳性疾病等等。甚至有些人演變為極度複雜的狀態,同時有ABC各種疾病堆疊。
事實上,這些看似難以控制的疾病背後可能來自「身體記憶」的累積。
.
體質的可能來源
研究與臨床觀察顯示,一個人的「體質」不僅與先天基因有關,也受到記憶與經驗的深層影響,主要包括:
- 童年記憶:早期的經驗可能在神經系統中留下印記,形成日後面對壓力的自動模式。
- 遺傳記憶:基因層面或家族經驗可能透過表觀遺傳(epigenetics)影響,讓某些壓力反應更容易被啟動。
- 前世或深層記憶(部分身心療癒領域的觀點):即使無法以傳統醫學驗證,仍有不少人在療癒過程中發現,身體反應與難以解釋的過往記憶有連結。
簡單來說:身體在對過去的記憶做反應,而不是對現在的現實做反應。
.
疾病回溯,最常看見「戰爭」
不管是在戰爭中瞬間失去一切的平民;悲痛失去同袍,或是看著別人都很優秀、自己能力卻毫無貢獻的士兵;也有過去無往不利,卻自責讓部屬枉死;不得主公信任、有志不得伸的將軍。
這些場面千篇ㄧ律,都逃不開中心思想是「我擁有什麼?」一旦在細胞裡有著「我擁有的,是我隨時會失去的」記憶與信念時,改變的種子就悄悄埋下了。
在我們的身體裡,除了有成長的記憶、與原生家庭相處的經驗外,也有 DNA 內來自遺傳基因裡的記憶碼,以及養育出個人氣質的「生生世世的體驗(前世)」的相關資料,儲存在能量場裡。這些都造就我們成為獨特的自己,但也堆疊成「個人的特殊體質」。
.
誘發難纏疾病的信念
一旦擁有了「我可以改變的很少」、「我可以得到的是未知」、「我充其量只是別人的工具」這類信念跟記憶在身上,身體就容易因為「渴望被阻礙」或「交流受阻」等原因「喚醒負面記憶」,而開始介入與抑制細胞機能。遺傳基因的開關會打開,氣場的資訊受到更動,進而發號施令,透過脈輪以及神經傳導的方式,告訴身體細胞要做出應對,改變器官的表現。
而這個「應對的方式」,往往在用和過去記憶ㄧ樣的錯誤方式。比方,過去是被欺壓的百姓,當時奮不顧身反抗,但被殺害。於是現在身體記得「我不能奮不顧身抵抗,而是需要微微諾諾、聽命於別人」。那細胞也會收到這樣的指令,要求相對應的器官——很常是要求大腦不要管閒事、命令腎上腺放下對抗、要求膽固醇累積儲存,讓甲狀腺罷工、不再積極提供補助物資——要求體內呈現一片祥和的樣貌,但也代表身體各部不能有人提出異議、不能高談闊論、更不能恣意行事;違者就代表違背這個身體的最高信仰「我擁有的不多,必須忍讓與低調」,而無法再堅持。這樣的信念,常帶來關節類、膽固醇、腎上腺等方面的疾病。
.
為什麼「反應的開關」停不下來?
當我們再次遭遇類似的壓力時,身體會傾向「複製」過去的防禦模式,啟動一連串生理反應,試圖「避免危險」。然而,這些反應往往是針對「不會真正發生的危險」,導致身體進入長期的緊繃狀態,但「危險ㄧ直沒有真實發生」,所以找不到停止的方式。
相同疾病,雖然每個人的情緒成因類似,但內部受到影響的器官卻不盡相同。這符合中醫「同病異治」的觀點,也說明了這類深入潛意識的療法需要客製化的原因。
.
解決之道:回到記憶的根源
若想打破這樣的循環,僅靠壓抑或忽視往往無法根治。相反地,從根源記憶下手,才是關鍵。
透過「記憶回溯」的方法,能幫助我們穿越時空,回到當時的壓力事件,並為那段經歷賦予新的解釋或圓滿的說法。
當身體理解「我不需要再害怕這種情緒」時,後續的過度應激反應才可能真正緩解。
.
給仍在困擾中的你
體質並非僅由基因決定,它同時也是身體記憶與情緒反應的累積結果。
體質不是只能默默忍受,體質是可以改變的——你的身體並非永遠的被現有的模式束縛。
若你長期受困於反覆出現的生理症狀,你需要深入理解:這些反應是否隱含著某段需要被釋放的記憶。
當我們調整身體「對壓力的記憶模式」,給身體「現在已經安全」的訊號,症狀會逐步減輕,你的體質也會慢慢趨向穩定和平衡,真正走向健康與舒適。